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

发布时间:2019-05-12        作者:admin

杜甫的一生,始终辗转于穷困的生活。

饥饿流浪,连他寄寓在陕西奉先的幼子也饿死,他从个人的生活体验中,深刻地认识了社会各种矛盾。

当日贵妃姊妹的荒淫、杨家宰相的威势、君主宫廷的宴乐、民众的痛苦,一一都映到诗人眼里,刺激他,压迫他,使他悲愤感慨,使他进一步清楚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,写下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、“彤庭所分帛,本自寒女出”。

这种深入生活的体验,细密的观察,与深厚同情,让他穿透表象,深入黑暗,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基础。

杜甫的思想特色,吸取了儒家思想进步一面。

他具有“任重道远”的积极救世热情,具有“忧民爱物”的思想,也有“能爱人能恶人”的愤世疾邪的善恶分明的直感。

因此,他无论对祖国,对家室儿女,对人民甚至草木虫鸟,茅屋草堂都充满热爱和同情。

前人称他为诗圣,为人民呐喊,抨击封建社会黑暗。

杜甫有热烈的感情,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,他的理智很强,同热烈的感情得到统一和平衡,他有自己的理想,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,他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,因此,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,受到多大委屈,他不绝望,不怨恨,他都坚韧自持。

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写道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”。

《解忧》写道“减米散同舟,路难思共济”。

《洗兵马》写道“安得壮士挽天河,净洗甲兵长不用”。

我们读诵着这些诗句,能体会到杜甫思想的深厚,广大的胸怀。

他是以己之苦,度人之苦,以己之心,度人之心,无时无刻地关注着社会和民生,他不以陶渊明的洁身自爱为满足,也不为李白那种追求解脱的精神为满足,他到死还在期望天下太平,期望大家过安乐日子。

“不眠优战伐,无力正乾坤”是杜甫爱国思想和济世精神的具体表现。

在华洲时,曾回河南一次,在往返途中,看见民间被迫征兵之苦,产生“三吏、三别”杰作,还有《出塞》、《兵车行》《丽人行》《醉时歌》等等杰作。
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,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,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,柏油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。

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 ”。

“四郊未宁静,垂老不得安。

”。

这些诗全是他以实际体验与民间疾苦为题材,无论感情和历史环境,都表现非常真实,充分发挥现实主义的特色。

杜甫深入社会,忠于生活,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,他有深厚文学修养,又善于学习古典艺术各种优点,从民歌中吸取营养,提炼语言,具有高度表现力。

杜甫作诗态度非常严肃,他把作诗看作自己重要事业,用“诗是吾家事,人传世上情”、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这样诗句勉励儿子。

杜甫热爱祖国,热爱人民的作品,永远流传在我们的心上和口头。

(古棱峰) 。

返回列表
Baidu
sogou